《长江流域科技史壁画》扫描图:
(横屏观看,效果更佳)
湖北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采访邱志杰教授文字实录:
问:您能简单和我们介绍一下这幅画吗?
答:其实这张画当然就是黄馆长(黄凯)和钟老师(钟秉明)给我的命题,就是要画长江流域的科技史,我为此查了非常多的资料,好多套不同版本的书,然后呢我画草图,画了好几种版本的草图,我试着按照长江的这个真实的地理形态来画,结果很不好,因为那个少数民族地区云南、贵州、西藏、青海,非常空白,技术会高度、高密度地集中在楚国。那么这样子一张地图,就会东部很密,西部空白。
再加上它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困难,每个地方都有水稻,那河姆渡也有水稻,江西吊桶环遗址也有水稻,湖北的这些大溪文化也有水稻;你说黑彩陶、玉,三星堆也有玉,那个良渚也有玉……所以它就是同样的一个话题,它跳来跳去的,然后它会很像一本那种正经的、长江流域技术史书籍的一个拙劣的插图。因为插图照理应该把它剥离开来,它是十几张地图,但是你要把它一叠在一起,就等于什么都没说。所以最后我还真的就是想—想,跟钟老师(钟秉明)商量跟黄馆长(黄凯)商量,要不然我们,就破掉、丢掉这个地理,我们用话题来分。
那么基本上每一条脉络,比如说,最上面是数学和天文学,然后接着是地理,就是制图、地图,然后接着是陶瓷,跟陶瓷密切很相关的,中国的陶瓷这么发达是因为喝茶,所以接着就是茶,然后接着是稻作水稻,水稻就跟这些水利工程有关系,都江堰这些,同时又从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,—直延伸到浙江的那些海塘,怎么防潮水的。然后接着下来就是纺织,然后从纺织很自然地就到造纸,从造纸就到印刷,然后漆,从漆就到这个到建筑,因为漆能给建筑物防腐嘛,然后接着到冶炼、金属冶炼,从这个冶炼又到了,这个军事技术就是火药啊,火药一直到汉阳造,到这个江南制造厂,然后火药就是炼丹,炼丹又跟中医连在一起……大概有这么十几条脉络,延伸出去还有造船。所以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脉络。
按照这样的脉络呢,其实还有不同的画法,辐射状的你可以从周边,十几条河流流向中间来,中间(像)一个湖泊一个海一样的,也可以从中部向四周去辐射。那么,后来决定采取从中部向四周去辐射,是由于这样子,就可以在中间那个部分画上很多,半科学半神话的东西,这些神话不太靠谱,然后现在在中间,然后慢慢变成近代科学。
问:您想通过这幅画向观众传递些什么?
答:我觉得这里面传递的东西层次很多了。首先就是,这些你看它1700多个词条,这些东西呢其实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。所以说,首先它是一种,就是我们整个生活的整体性啊,像—种东西连着一个东西:是因为喝茶才会用瓷器,然后呢最早那个,最早找到陶瓷的证据,往往是在那些红陶的陶片里面有谷壳,找到稻米。所以它这个生活连在一起就是,从种植到养殖到纺织,到衣食住行人的生活……
第二个呢,就是,我们可以看得出知识其实是有推进的,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,特别是陶瓷是它从红陶到黑陶、到原始瓷器、原始青瓷到青瓷、到青花瓷到青白瓷等,它的这个—直到后来的珐琅彩啊……它的这个推进会带来一种历史感,而这个历史感不是以线性的叙述来进行的,它其实形成了一个由很多条线性的发展所构成的一个网络,那么它当然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古代人民和古代智慧的浩瀚。同时呢又会……因为地图从来不是密密麻麻的,都是点到即止的,它永远有一定的留白,这个留白就往往意味着—种: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所记得的这个历史,只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只鳞片爪,有很多东西其实是淹没在黑暗之中……也许哪—天又一个坑挖出来,哟!其实历史始终是充满可能性的,就像未来一样。
第三个层面就是,这样—种绘画的模式呢,我觉得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就是,它不是一目了然的,它是让你阅读,它是一种用来探索,你可以在里面去旅行的一种绘画。所以它和这里面的展品,形成一个特别好的对应的关系,基本上这里面所有的东西,地图上面都有,都可以找到。
作画/中央美术学院 邱志杰教授
采访/信息服务部 张海慧、武汉传媒学院 彭佳莹(实习生)
扫描/展览管理部
编辑/信息服务部 陈罗谦